漫步在勐景來傣寨,隨處可見身穿黃色袈裟的僧人。除了他們在這里還有特殊的人群:他們通文識字、懂規(guī)矩、識禮數(shù)、能寫會算,是各種慶典和祭祀活動中的特邀主持人,在社會上頗受人們尊重,且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。“康郎”便是他們的特殊稱謂。曾經(jīng)在傣族社會里,“康郎”級別人群的多少,象征著傣族文化人群的多少。然而要成為“康郎”,必須經(jīng)歷少年出家做僧人。
佛寺是傣族人受教育、學文化、習禮教的重要場所。隨著國家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,適齡兒童都要進學校接受正規(guī)教育,小學畢業(yè)后才能到佛寺里去學習了。傣族人認為:傣族寨子里不能沒有佛寺,佛寺里不能沒有誦經(jīng)聲。
傣族人把小孩子出家為僧舉行的儀式稱為“賧路皎”。每個傣族被送進佛寺時,要在寨子里選一個有德,且財力厚實的人做孩子的“波約”(傣語為干爹),負責承擔操辦孩子出家的儀式和費用,做孩子未來成長的監(jiān)護人。當孩子皈依佛門后,將成為傣族社會里有教養(yǎng)的人,他在未來所取得的一切榮耀和成就,也將成為一道耀眼的光環(huán),照耀著“波約”的一生。在他們看來,能做孩子的“波約”是件風光、蔭庇子孫的事。
舉行“賧路皎”儀式的當天早晨,男孩們要早早起床來到他們即將出家的勐景來佛寺,在佛爺?shù)膸ьI下,把佛寺內外打掃了一遍。隨后,他們各自回到自己的“波約”家中,由“波約”專門為孩子們做一桌美味飯菜。之后,就是等待出家前的凈身儀式了。
“波約”會花上數(shù)千元錢給孩子備一份出家后的行頭,一起送進佛寺。這期間,孩子的“波約”和父母兩家都要備上酒席,大宴賓客共同慶賀。正午12時,孩子要脫光衣服站在水槽下,到場的所有長者輪流用瓢打起灑上了香水的溫水,給“準僧人”沐浴凈身。
凈身后,孩子穿上一套傣家傳統(tǒng)衣服:繡有花邊的鮮艷襯衫,下穿筒裙,腰上系一條亮晶晶的純銀腰帶,肩上還搭一塊繡著孔雀與鳳尾竹圖案的披肩,最后扎上一塊頭巾,打扮漂亮。從那一刻起,孩子的雙腳不能著地,如果實在要下地行走,必須一步緊挨一步地挪著走,邊走邊念“沙撇沙達、沙撇沙達”(傣語為對不起、對不起,請原諒、請原諒)。這是在向因為自己走路時無意踩死的螞蟻、或是其他小動物請求原諒。
此時的準僧人要在屋內打坐,接受親朋好友的拜賀。稍后“波約”家的長者會來為其舉行“拴線”儀式。同時,長者將一份文書用白布包好裹在出家者的頭上,文書上用傣文書寫著出家人法號、出家年月日及師父的名字,從此出家的小僧人正式有了法號和僧人身份證。
下午4時,出家的小僧人由“波約”背著,前來慶賀的親朋好友拿上行頭,載歌載舞地將小僧人送入佛寺。進入佛寺后,“波約”和父母等家人陪著小僧人住在佛寺內(僅限男子,婦女不能在佛寺內就寢),飯菜由家人做好送進佛寺。
孩子穿上了袈裟,就正式成為佛家弟子,要在佛寺里住滿一個星期,才繼續(xù)到學校上課。從此袈裟就要一直穿在身上,直至還俗時才能脫下。當然,他們回到學校時,也要穿袈裟,和同學們一樣學習各門功課,周末放假回到寨子時,得住在佛寺里學習佛經(jīng)和各種習俗禮儀,進行宗教修行。因為出家后的傣族男孩,白天在學校繼續(xù)上課,晚上回到佛寺,跟隨大佛爺一起學習經(jīng)文和傣文,并在佛寺里就寢。
就是因為有著這些小和尚的存在,才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了傣族人在生活和精神上的需要,使傣族人的各種生活習俗得以傳承。